山东泰山队本赛季的年轻化进程在名宿群体中引发强烈争议。在 6 月 29 日接受新黄河采访时,泰山名宿侯志强、媒体人尹波等资深人士直指主教练崔康熙的用人策略存在系统性缺陷,其 “抽风式” 使用年轻球员的做法不仅违背足球规律,更对年轻球员的职业发展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一、“抽风式” 用人的典型样本
侯志强以具体案例揭示问题本质:20 岁的何小珂在青年队表现出色,却在升入一线队后遭遇 “过山车式” 待遇 —— 半年未获出场机会,突然在对阵武汉三镇的比赛中被推上首发锋线。这种缺乏过渡的使用方式导致球员在高压环境下发挥失常,赛后即被弃用,自信心遭受重创。更令人担忧的是,类似案例在泰山队屡见不鲜:21 岁的史松宸从中乙联赛最佳后卫直接被改造成右后卫,在对阵成都蓉城的比赛中因位置不适应成为防守漏洞,赛后却成为舆论焦点。
这种用人模式与崔康熙的战术思维紧密相关。2025 赛季足协杯对阵成都蓉城的比赛中,崔康熙在球队落后的情况下派上毕津浩,却未围绕其高空优势制定战术,导致换人意图与场上执行严重脱节。这种 “头痛医头” 的用人策略,暴露出崔康熙对年轻球员培养缺乏系统性规划。
二、科学培养机制的缺失
对比中超其他球队,泰山队年轻球员的成长环境存在明显差距。上海海港的吾米提江、李新翔等 U23 球员本赛季已累计出场 1068 分钟,通过稳定的出场时间逐步建立自信。反观泰山队,U21 球员平均出场时间较去年下降 17%,依木兰、陈泽仕等潜力新星仍在替补席挣扎。
侯志强指出,科学的培养应遵循 “渐进式” 原则:从 20 分钟替补到半场出场,再到关键比赛首发,通过持续的正向反馈塑造球员信心。谢文能的成功案例恰好印证这一逻辑 —— 他通过连续三场替补出场逐步适应节奏,最终成为球队主力。但崔康熙的用人方式却背道而驰,导致年轻球员在 “用与不用” 的反复中迷失方向。
三、战术体系与青训资源的错配
崔康熙的 “高中锋战术” 与泰山队青训特点存在结构性矛盾。俱乐部青训体系培养出的依木兰、阿卜杜肉苏力等球员以技术细腻见长,却因战术体系需求被边缘化。2025 赛季数据显示,泰山队地面配合进球占比不足 30%,而边路传中防守成功率仅为 61%,排名联赛倒数第三,这种战术失衡严重制约了年轻球员的发挥空间。
更值得关注的是,泰山队青训资源正在加速流失。张英凯、何小珂等潜力新星因缺乏机会转投其他联赛,暴露出俱乐部在人才留存机制上的缺陷。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浙江队通过 “以赛代练” 模式,让刘浩帆、汪士钦等年轻球员迅速成长为球队核心,其 U23 球员出场时间达到 3238 分钟,是泰山队的 6.6 倍。
四、管理层的破局之路
面对困局,泰山俱乐部亟需从三个层面进行改革:首先是战术体系重构,应围绕年轻球员技术特点设计多元战术,例如在对阵弱旅时启用 “双前腰” 阵型,给予依木兰、阿卜杜肉苏力更多控球权;其次是建立 “老带新” 机制,通过郑铮、王大雷等老将的言传身教帮助年轻球员适应职业联赛节奏;最后是优化转会策略,在夏窗清理冗余老将腾出薪资空间,同时引入防守型后腰为年轻球员分担防守压力。
正如青训总监周海滨所言:“我们不能再用 10 年前的方式培养球员。” 在孙准浩离队、战术体系面临重组的关键节点,泰山队必须抓住夏窗契机,通过系统性改革重塑年轻球员培养生态。若继续放任 “抽风式” 用人模式,不仅会消耗俱乐部多年积累的青训成果,更将错失中超年轻化浪潮中的发展机遇。
line官网